生活的艺术:内观

以下翻译自葛印卡先生在瑞士伯恩的演词。

每一个人都在寻觅安祥与和谐,因为这正是我们生命中所欠缺的。时不时我们会感到焦躁不安、烦躁与不和谐。通常当我们感觉到痛苦时,我们不会把它局限在自身;我们会将将痛苦散布给其他人。一个痛苦的人,他的四周将弥漫着不快乐的气氛,因此与他接触的人也会被影响到。这当然不是一种有智慧的生活方式。

我们应当与自己及他人和平共处。毕竟,人类是群居的生命体,必须活在社会中和他人共处。但是,我们如何才可以生活在安祥之中呢?我们如何才可以保持内心的和谐,同时维持周遭气氛的安祥与和谐,以便他人也可以生活得安祥与和谐呢?

要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须要知道苦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苦的起因。如果我们去审查这个问题,就会明了,每当我们的心开始产生任何负面情绪或不净杂染时,我们必定会变得不快乐。心中的负面情绪,不净烦恼或不净杂染是不可能与安祥及和谐共存的。

我们是如何开始产生负面情绪的呢?同次地,通过审查,就会清楚了。当我们发现某个人的行为或发生的事情是我不喜欢的,我就会变得不快乐。不想要的事情发生,我们在自身内产生紧张。想要的事情没发生,遇到一些障碍时,我们又再次地在内产生紧张;我们开始在内心打结。在人的一生中,不想要的事情一直发生,想要的事情也许发生,也许不发生,然后这种反应的过程,也就是在内心打结-导致整个身心结构变得如此紧绷, 充满着负面的情绪,也因此生命变得痛苦。

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在生命中安排没有任何不想要的事情发生,每件发生的事情都如我所期望般。要么,我们本身要发展出这种能力,要么,那些来帮助我们的人一定要具备这种能力,以确保不想要的事情不会发生,我们想要的事情都会发生。但是这是不可能的。世上没有人能够事事都满足他的渴求,在他的生活中每件发生的事情都如他所愿,没有任何不想要的事情发生。经常,发生的事情与我们的渴求及愿望相违。所以问题来了,面对这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情,我们可以如何停止盲目地反应呢?我们可以如何停止产生紧张?及保持平静与和谐?

在过去,印度和其他国家都有智慧而神圣的人研究这个课题─人类受苦的课题─因而找到一​​个解决方案:如果发生了不如意的事情,你因而开始反应,产生愤怒,恐惧或任何负面情绪,那么你就要及早转移注意力到其他的事情上面。例如,站起来,拿杯水喝─您的愤怒就不会增加,愤怒就开始平息。或开始计算数字:一,二,三,四。或开始覆诵一个字,或一句话,或某些咒语,也许是一个神明的名字,或你信仰的某个圣人;于是您的心就被转移了,在某种程度上,你就可以摆脱负面情绪及愤怒。

这方法有帮助到,它有效。到现在都还是有效。这样去反应,您的心就不再激动。然而,这个方法只在意识表层发生功效。事实上,借着转移注意力,你是把负面情绪推入更深的潜意识层,而在潜意识层,相同的不净杂染会继续繁衍增长。表层上是安详与和谐,但是内心深层中,有一座沉睡火山,压抑着负面情绪,迟早可能会猛烈爆发的。

其他探究内在真相的人作了更深入的探索,他们透过体验自我的身心实相,发觉转移注意力只不过是在逃避问题。逃避不能解决问题,你须要面对问题。每当心中生起负面情绪时,只是观察它,面对它。只要你一开始观察内心的不净杂染,它将失去力量,慢慢地被根除。

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它避免两种极端-压抑或放纵。把负面情绪埋在潜意识里并不能根除它,而允许它显现成不善的身体或语言行动只会制造更多问题。但是如果你只是观察它,不净杂染就会消逝,而你就从中解脱出来。

这听起来很妙,但它真的实际可行吗?要面对不净杂染并不容易。在我们还没来得及注意到愤怒生起之前,它已压倒我们。然后在愤怒掌控之下,我们在言行上做出伤害自己及他人的事情。等到愤怒止息后,我们就开始哭泣懊悔,恳求这人或那人或某某神灵的原谅:「噢!我犯错了,请原谅我吧!」。但是下次当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又做出同样的反应。这样不断的忏悔并不能帮到我们。

困难的是,当负面情绪生起时,我们并没有觉察到它。它在深层的潜意识开始,当它浮现到意识表层时,它的力量已强大到足于压倒我们,我们已经无法观察它。

假使我聘请一位私人秘书,每当愤怒开始时,他就对我:「看,愤怒生起了!」。由于我无法预知愤怒何时会生起,那我就需要聘请三位私人秘书全天候的轮三班!假设我请得起他们,当愤怒开始生起时,我的秘书立刻告诉我:「哦,看,愤怒已经生起了!」我的第一个反应便是训斥他:「你这个笨蛋!我出钱是请你来教训我的吗?」我已完全被愤怒支配,任何忠言都帮不上忙。

假设理智获胜,我不斥责他。我反而说:「多谢你。现在我应当坐下来观察我的愤怒。」然而,这有可能吗?当我闭上眼睛试着观察愤怒时,心中立刻浮现出愤怒的对象– 那引发愤怒的人或事。那么,我并不是在观察愤怒本身。我只是在观察那个情绪的外来刺激源。这只会增长愤怒,因此这不是解决的方法。欲观察抽象的负面情绪、抽象的情感,欲脱离引发它生起的外在对像是很难的。

然而,那些达到终究实相的人找到了真正的解决方法。他发现到每当心中生起任何不净杂染,在身体上也开始同时发生两种现象。其一是气息会失去其正常的规律。每当心中生起负面情绪时,我们的呼吸变粗。这容易觉察到。在更微细的层面,身体开始​​有生化反应产生某种感受。每一个不净杂染都会在身体内产生这种或那种感受。

这提供一个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法。一般人观察不到心中抽象的不净烦恼─抽象的恐惧,愤怒或激情。但是经过适当的训练与练习,很容易便可以观察到呼吸和身体的感受,而这两者和心的不净杂染有直接关联。

呼吸与感受将在两方面帮助我们。首先,它们就像私人秘书。每当心中生起不净杂染时,气息就会失去其正常的规律;它会开始大喊,「看,出问题了!」我们无法斥责呼吸;我们必须接受它的警告。同样的,感受也会告诉我们有事不对劲了。当接收到警告之后,我们开始观察呼吸,观察感受,很快地我们发现到负面情绪消逝了。

这个身心现像有如一个铜板的两面。一面是心中生起的念头与情绪;另一面是呼吸与身体的感受。任何念头或情绪,任何心理上的不净杂染,都会显现在那一刻的气息与感受上。因此,我们通过观察呼吸与感受,就如同在观察心理的不净杂染。我们如实面对了实相,并没有逃避问题。结果我们会发现到不净杂染失去了它们的力量;它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打败我们。如果我们持续下去,不净杂染最终会完全消失,于是我们开始过着安详与快乐的生活,持续摆脱负面情绪的生活。

如此一来,这自我观察的方法为我们展现出实相的两个层面,内在与外在。以前,我们只是往外看,而错失了内在的实相。我们总是往外头寻找不快乐的原因;我们总是怪罪外在的现实,试图改变外在的现实。由于对内在实相的无知,我们从来都不暸解,痛苦的原因存于内在,存于我们本身对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所产生的盲目反应中。

现在,经过训练,我们可以看到铜板的另一面。我们可以觉察到自己的呼吸及身体内在发生了什么。不管是呼吸或是感受,我们学习只是去观察它,同时不失去心的平衡。我们停止反应及增加自己的痛苦。我们是在允许不净烦恼显现及消逝而去

一个人愈多练习这个方法,负面情绪就可以愈快地消融。内心渐渐地从不净杂染中解脱出来,变得纯净。一颗纯净的心总是充满爱─对所有的人都怀着无私的慈爱,对失败和痛苦的人满怀悲心;对于他人的成就与快乐充满欣喜;面对任何情境都保持完全的平等心。

当一个人到达这个阶段时,他整个生活模式都改变了。在言语或行为上,他不可能再去骚扰别人的安祥与快乐。事实上,一颗平衡的心不只变得安祥,在他的周遭也一并弥漫着安祥与和谐的气氛,这安祥与和谐的气氛将开始感染他人,帮助他人。

一个人在面对内在所经历的一切时,学习保持平衡的心,那么在面对外在情境时,他就能够从情境中脱离出来。不过,这种脱离并不是逃避主义或是漠视世上的问题。那些定时修习内观的人会对他人的痛苦更加敏锐,只要他们做得到的,任何方法,他都们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减轻他人的痛苦─心中充满慈爱,悲心与平等心,不带半点焦躁不安。他们学习神圣的不分别心─如何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在全心致力于帮助他人的同时,保持自心的平衡。就是这样地,在他为他人的安祥与快乐尽力时,他也维持本身的安祥与快乐。

这就是佛陀所教导的:生活的艺术。他从没有建立或教导过任何宗教、任何主义。他未曾指示那些来找他的人做任何义式或典礼、任何空泛的礼节。反之,藉由观察内在的实相,他教导他们只是如实地观察自然本性。由于无明,我们不停地起反应,伤害到自己及他人。可是当智慧生起时- 如其本然地观察实相的智慧- 这习性反应就会消逝。当我们停止盲目地反应时,我们才有能力做出正确的行动– 这行动出自于一颗平衡,能够看见与了解实相的心。这样的行动将会是正面的、有创造力的,有利于自己和他人。

智者们曾经忠告-我们必须「认识自己」。我们必须认识自己,不是仅仅在理性、概念和理论、情感或信仰的层面,盲目地接受我们所听闻或阅读过的。这样的知识是不足够的。更确切地,我们必须去体验实相,我们必须直接体验这身心现象的实相。惟独这样才可以帮助我们从我们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直接体验我们自己内在的实相、自我观察的技巧,就是所谓的内观。在佛陀时代的印度语言, passana的意思是睁开眼睛,以平常的方式看;但是Vipassana(内观)则是如实地观察事物本来的面貌,而不是它们表面上看起来的样子。表面的实相必须被穿透,直到我们体证整个身心结构的终极实相。当我们体验到种实相之后,我们就会学习停止盲目反应,停止创造负面情绪-自然地,旧有的负面情绪也将会逐渐被根除。我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并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内观静坐课程有三个训练的步骤。首先,必须在任何言行上不搔扰他人的安详与和谐。任何人在继续造作能增生不净杂染的言行举止的同时,是不可能从自己内心的不净杂染中解脱出来的。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必定要遵守道德规范。我们答应不杀生、不偷盗、不作不正当的性行为、不说谎、和不服用麻醉品。不做这些行为,我们让心平静下来,足够平静以进行下一个步骤。

下一个步骤是藉由训练心专注于一个目标即是自己的气息来培养出能控制这颗狂乱的心的能力。我们尝试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呼吸上,尽可能越久越好。这不是一种呼吸练习;不要调整气息。反之,我们要如实地观察自然的呼吸,观察气息进来,观察气息出去。就这样,我们进一步将心平静下来,以便心不再被强烈的负面情绪制伏。与此同时,我们把心专注下来,使它敏锐及有穿透力,有能力去执行洞察的工作。

这两个步骤,过着道德的生活和控制自己的心,是非常有必要及有帮助的;不过它们亦会导致负面情绪的压抑,除非我们练习第三个步骤-培养洞察力,以观察自身的本质,来净化心中的不净杂染。这就是内观:体验自己内在的实相,在自身内有系统并冷静地观察不断变化的身心现象所显现出来的感受。这就是佛陀教诲的精髓:通过自我观察来达到自我净化。

这是大家都可以练习的。每个人都面对痛苦的问题。这是一种普遍性的疾病,它须要普遍性的疗方而非宗派性的。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时,他的愤怒不是佛教徒的愤怒、印度教徒的愤怒、或基督教徒的愤怒。愤怒就只是愤怒。当一个人因愤怒而变得激动时,这种激动不是基督教徒、犹太教徒、或回教徒的。此疾病是普遍性的,它的疗方也必须是普遍性的。

内观就是这样的一个疗方。没有人会反对一个尊重他人安详与和谐的生活守则。没有人会反对培养自己对心的控制。没有人会反对培养洞察力以观察自身的本质,藉由它就可以让心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内观是一条普遍可行之道。

藉由观察内在的真相,来如实地观察实相– 这是通过直接体验来认识自己。在修习的过程中,一个人会不断地从心理的不净杂染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我们从粗浅、外在、表层的实相,贯穿深透到身心的终极实相。接着我们超越这一切,我们所体验的实相超越身心、超越时空、超越有条件的相对领域;如何称呼这个终极实相是无关紧要的,它是每个人的最终目标。

愿你们都体验到这终极实相。愿所有的人都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愿他们享有真正的安祥,真正的和谐,真正的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